成功升降1100米“太空电梯”向梦想迈近

来源:米乐m6    发布时间:2024-04-03 10:57:33  提示:点击图片可以放大

  太空电梯的构想是,在高度为36000千米的静止轨道上建设空间站,从此处向地表垂下缆绳。然后在该缆绳上安装升降舱(电梯),以时速数百公里的速度运送人和物资。

  据称,这个构想最早也要在21世纪后半期才能完成,从资金和社会制度方面考虑,实现这一构想的门槛绝不会低。尽管如此,作为利用火箭难以实现的向宇宙进行大量输送的手段,全球各国都在积极地推进关键技术的研发。其中,2009年成立的日本一般社团法人太空电梯协会每年夏季都会举办太空电梯挑战赛,现如今这已成为全世界顶级规模的赛事。

  8月10日,记者为了在今年能够亲眼目睹第五届太空电梯挑战赛,早早走出家门,前往位于静冈县富士宫市的“大泽扇形地”。

  路上又是堵车,又是迷路,抵达目的地时已经是上午10时左右。当天,盛夏的烈日十分毒辣,而参加挑战赛的17个团队,总共近100人却已蓄势待发。正在等待利用装有氦气的大型气球向高空拉起缆绳“Tether”这一准备工作完成。各团队均在白色帐篷下,专心进行自己团队升降舱的最后调整。

  实际上,记者还曾观摩过2009年春季,太空电梯协会在千叶县船桥市日本大学体育场进行的首次公开实验。在记者的印象中,当时漂浮在约100米高空的气球被风吹得摇摇晃晃,升降舱还不时停止攀爬,整一个完整的过程十分缓慢。

  因为有过这样的记忆,因此首先让记者吃惊的是此次比赛的规模。在等待的过程中,气球已经升入高高的上空,甚至难以仰视。最终放出的缆绳长度为1200米。超过了2009年美国宇航局(NASA)主办大赛上所创下的1000米记录,刷新率太空电梯地上模型的全球最高记录。

  上午11时左右,升降舱的升降挑战赛终于开始。记者也戴上头盔,搭乘大野会长驾驶的车辆向出发地快速驶去。

  率先进行挑战的是在前一天预选时取得了出色成绩的社会团体“奥泽队”的升降舱。总部设在东京的该团队从2009年第一届大赛就开始参加,是个实力派团队。由来自非公有制企业的电气、机械及软件等方面的工程师组成。

  奥泽队的升降舱名为“momonGa-5。”,尺寸为长1米、宽30厘米,黑色的框架引人注目。重量为6.7公斤的机身上装载了记录摄像头及加速计等2.8公斤重的有效负载。

  升降舱安装在从漂浮于上空的气球向地面出发点伸出的缆绳带上。顺便一提,这个宽3.5厘米的缆绳带是利用帝人提供的纤维材料“Technora”制成。其特点是轻量、强度大,而且耐摩擦、承载性能出色。

  奥泽队的队员接通了升降舱的电源。在倒计时“5秒,3,2,1,开始!”后松开机身,这时只能听到“嗞、嗞嗞、嗞”的沉闷打滑声。而升降舱却仍在原地静止不动。

  这种状况大约持续了5秒钟,就在周围人群有些灰心的时候,突然“呯”地响起了马达声,升降舱迅速沿着缆绳攀爬起来。

  开始攀爬的升降舱,其上升速度是2009年时不能够比拟的。虽然刚开始还能用肉眼看到,但一眨眼的功夫就像个小黑点那么大了。再一眨眼,就几乎看不到了。虽然从结构上看几乎不有几率发生,但想到升降舱万一从那么高的地方突然坠落的情景,笔者不由浑身紧张。

  虽说停止不动了,但并不是出现故障。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升降舱与安装在缆绳最顶端的保险杠发生碰撞,技术人员事先将攀爬距离设定成1100米。升降舱停止不动刚好表明一切如期进行。

  实际上,过了一会,升降舱开始下降。与快速攀爬时不同,出于安全考虑,在下降过程中定时制动。下降到肉眼能够正常的看到的高度后,则转为手动远程操作控制速度的模式。

  不过,直到最后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挑战赛规定的升降成功条件中还包括,不得使升降舱碰到出发点的保险杠而受损,机身和缆绳也不能受损。

  “成功了!”在升降舱没有损坏保险杠、安全落地的一瞬间,一直屏息等待的奥泽队队员、大野会长及协会相关工作人员们欢呼雀跃起来。

  9月中旬汇总的官方记录显示,奥泽队的升降舱沿着缆绳攀爬到了1100米,平均速度在上升时为每秒6米,下降时为5.6米。在欧美的挑战赛等中,也没有超过这一成绩的成功升降记录,大野会长称:“经协会认证,刷新了世界记录。”

  实际的太空电梯有很多要素与地面实验不同,比如作为缆绳材料,需要用碳材料碳纳米管等。但在探索升降舱的结构、安全性及耐久性等太空电梯建设课题方面,达到最高高度可以说是很重要的一步。

  奥泽队完成挑战赛后,日本大学和明星大学等的团队也相继挑战了较高高度的升降。虽然机身撞到了保险杠,有些受损,或者在上升时,滚轴空转导致缆绳烧焦等,出现了很多故障,但从外行的角度来看,已经有很多升降舱能做到1000米左右的升降了。记者亲眼看到了刷新世界记录的场面,随处都可以感觉到参加成员的热忱,虽然处于酷暑之中,但对能够观摩这场赛事感到十分满足。

  如今已成功升降1100米,接下来的目标高度是多少成为关注的焦点。如果高度增加,成本也会提高,但大野会长称:“希望下次的高度达到今年的2~3倍。”明年挑战赛的动向也十分令人期待。(作者:田中深一郎,日经能源环境网 供稿)